当前位置:首页 > 发展 > 收藏知识

    齐白石书画鉴别

      一、齐白石,1864年1月1日生于湖南湘潭杏子坞星斗塘农民家庭,1957年9月16日卒于北京,享年94岁(自署97岁)。原名纯芝,小名阿芝,后改璜,字濒生、萍生,号白石、自石翁、老白、寄萍、齐大、老萍、借山翁、杏子坞老农、木居士、三百石印富翁、星塘老屋后人、借山岭馆主者等。
      齐白石与当时普通贫农家庭一样,从小随父母干活,七岁开始入私塾。12岁始学木工,善绘花雕板,20岁始学《芥子园画谱》与刻印,26岁拜湘潭第一名家萧传鑫为师学画人像,27岁被当地名土胡沁园、陈作埙免费收为学生,自此齐白石从一个农民子弟,开始进入诗人、书画和篆刻的文人画家行列。37岁,被名家王闿运收为弟子,从此学艺大进,逐渐挤身名流之列。中年多次出游,到过湖北、江西、江苏、广东、广西、江苏、天津、上海、香港、陕西、河北等省、市、地区,眼界开阔,艺术大长,其名渐隆。在他57岁(1920年)时正式定居北京,在北京的30多年中,他得到了北京众多名家的赏识和帮助,其中有陈师曾、徐悲鸿、林风眠、梅兰芳等。1922年,陈师曾到日本参加东京府厅工艺馆举办的中日联合绘画展览会,带去齐白石的花卉、山水作品,全部售出,齐白石因此名扬东瀛。法国人也选择了他和陈师曾的作品到法国展出,自此求画者亦骤然增多,白石有诗为证:“一般画债终难了,晨起挥毫夜睡迟,晚岁破除年少懒,谁教姓字谁都知”。随着社会上对白石艺术成就的肯定,林风眠、徐悲鸿的极力推举,北京艺专聘其为教授,从单纯的创作向教学研究转变,促使其对中国传统艺术深入的研究,正如在自述篆刻艺术的发展过程一样:“我的刻印,最早走的是丁龙泓,黄小松的一路,继得《二金蝶堂印谱》,乃专攻赵撝叔的笔意,后见《天发神纖碑》,刀法一变,又见《三公山碑》,笔法也为之一变。纵横平直,一任自然,又一大变。”齐白石能成为一代画坛大师,就在于他勤劳奋进,敢于变法。追求自然与质朴,师友的关心与提拔,在他风格独树一旗与艺术造诣灿烂,为中国画作出巨大贡献时,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给予他高度的褒奖。1953年,他九十岁时,被文化部授予“中国人民杰出的艺术家”称号,并当选为中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1956年,93岁的他获得世界和平理事会1955年度国际和平奖。
      二、由于齐白石在绘画艺术上的成就。以及在书画市场上的巨大经济价值,在他生前至今近百年中,白石的书画作伪泛滥成灾,极大地影响了收藏家的“情绪”。很多藏家不敢染指白石作品。的确有的仿品下真迹一等,竟能瞒过鉴定家。要想对白石仿品有所把握,一定要了解他不同时期的艺术特点和创作轨迹。白石的创作期大致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从20岁(1883年)到57岁(1920年)之间,主要是学习、临摹各家之长,画风工细,小写意兼而有之。中期:57岁到70岁左右。画风大变,由工笔、小写意转向大写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确立了自己的艺术地位。晚期:即70岁以后到谢世,艺术造诣达到了顶峰,也是艺术最灿烂辉煌的时期。
      白石绘画的题材:人物、山水、花鸟,在各时期都有一定的侧重,如早期人物画,人们称其为“齐美人”,到晚期就没有这类画了。我们从画种上分析不同时期的艺术特点,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把握作品的鉴定规律。齐白石的人物也经历过工笔、连工带写到写意的三步曲。白石早期的人物画以画人象为主,稍后是向黄慎学习的,多以工笔为主。题材都为百姓喜闻乐见的人物故事。仕女学费丹旭、改琦一路,为人们称“齐美人”,白石把二者溶为一体,衣褶线条粗壮起来,产生出他工写结合的一路,如《散花图》、《扶锄仕女》、《种兰图》等,时间在1920年以前。在花鸟画变革的带动下,题材上也发生了变化,仕女画锐减,增加佛道内容和现实人物,画法上也向大写意转化。所造型象完全出自白石心手,如人们熟知的不倒瓮,从现藏作品看1919年7月作《不倒翁》为最早,到1926年几年间造了数幅,角度各有不同,最有意味的是题款,“官袍楚楚画身里”,“自信胸中无点墨”。极大的讽刺意味,寓谐于庄,耐人寻味。《人骂我我也骂人》,表现出一种人性,人本性跟本质。这是白石大俗也是大自然的东西,为一般文人所不能说的,是他内心情绪状态。他把喜怒、哀、乐、赞美、嘲讽、风趣溶汇于国画之中。在用笔上老道奔放,金石篆籀,笔底生辉,厚重、老辣、朴拙、简洁。不拘泥形似,在于意境的丰富充溢。
      白石先生的山水画,最初是学《芥子园画谱》,后随谭荔生学山水,以王石谷一路为主。
    当他远游祖国名山大川后,写生绘集过不少山水画稿,如《华山图》、《独秀峰》、《绿天过客》等。他在《宁波画稿》上题:“余近来画山水之照,最喜一山一水,或一丘一壑……”这种一山一水的构图形式,是他山水画的主要式样。在1917年前,他把远游得来的山水画稿,经心整理,重画一遍,共得52幅,基本上确定了他山水画的风格。重要的代表作为《借山图卷》和《石门二十四景》两套册页组画,虽然格调不高,但格式已确定。从1920年始至晚年“变法”,其山水画也有很大变化,他加进了更多的“米氏黑点”和“石涛皴”,还有小泼墨的重块山头,绘画语言更加多样,技法简练而用意深刻,这一时期有《山水册页》、《米氏云山》(四条屏之一)、《红杏烟雨》、《雨后山光》等代表作。在体会真山真水中汲取自然营养,用书法的篆籀写山石、树木之质理,从圆线中见厚重,构图简洁,设色明丽而不串色,意境奇特而深远。晚期作山水画越来越少,偶有所为,大象无形,寥寥有几,意境深远。他追求的是“简约”笔法,如《冰庵刻印图》,山如馒头墙院如盘,物象璞拙,简之又简,观其图画人物聚精会神,历历在目。写其意而略其形,晚年最为著名的山水画应为《蛙声十里出山泉》,在两岸高耸的汩汩清泉中画了几只小蝌蚪,让观者联想到远处的蛙声,其造诣独到。
      齐白石先生的花鸟画是成就最高的画种,也是最多的,同时也是当今市场仿品最多的一类,解决了此类,就解决了多半。齐白石早期,即57岁以前,花鸟主要学习芥子园和各家,用笔工整细致。早期名声不大,代笔较少。中期是白石的关键期,即“哀年变法”,在陈师曾的从容和帮助下,以徐渭、八大、吴昌硕为学习对象,有诗为证:“青藤雪个远凡胎,老缶哀年别有才,我欲九泉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由工写转向大写意,从注意形似到取神遗形,逐渐过渡。60岁时花鸟画没有质的变化,在探索之中,作品趋于平稳、厚重。如《秋荷图》构图饱满,墨色丰富。从1924年始,白石的花鸟画开始出现质的飞跃,工写结合的风格基本形成,构图多样,虚实相宜,笔法、墨法走向凝重浑穆。1925年至1926年笔墨出现老辣、苍劲,色彩愈发艳丽。如《兰石图》、《茶花天中》等。1927年至1928年,齐白石花鸟画的新风格趋向成熟,如《菊花》、《紫藤八哥》、《发财图》等,笔墨挥洒自如,墨色浓郁沉雄,其题款书法也是由李北海加碑、隶、篆用笔,溶化贯通。已具齐体之风格,从此书画风格既定,书画相得一彰矣。
      齐白石晚期(约1932—1952年)的花鸟画,工笔极少,以大写意为之,用笔简约,造型简练,笔墨纵横粗犷,意境深邃,常见画外之意;赋色大量采用胭脂加西洋红,强调色彩对比。如作于1939年的《秋趣图》,艳丽的菊花,浓重的墨叶,蜻蜓、知了、蟋蟀、蝗虫各自按照自己的生活习性,悠然自得的与人类和大自然和谐相处,这是一曲歌颂自然的美妙和弦。《红果松鼠》,寥寥数笔,简之又简,神灵活现。抗战胜利后,白石老画兴勃发,以纯熟老辣的笔墨,通向了他艺术之颠,如《墨虾》、《蛙戏图》、《雁来红》、《荷花鸳鸯》等,格调高雅,色彩明丽,用笔自然天成,随意处天作之合,加之一笔为多,减之一笔为少,炉火纯青。
      90岁以后,力不从心,所作之画,时有用笔发滞,拖泥带水,笔墨含混不清,老态龙钟之象自来,如《胡萝卜豆英》、《牡丹》造型不准,拖笔无力,缺少精神。现在市面上仿此类作品不多。因为不是白石的优秀作品类,价值较低,故而仿者就少。
      三、齐白石自刻二方“吾画遍行天下伪造居多”和“吾画遍天下蒙人伪造尤多”印,可见他是出于无奈,用此来提醒收藏者,不要吃亏上当。作伪者历来有之,古今同理。就齐白石作品作伪应该始于上世纪30年代左右,当齐白石名扬东赢和法国展览后,其求画者骤然增多,作品市价上扬,他的创作满足不了社会需求,此时作伪者便应时而生。白石深恶痛绝,曾采用过刻自己的指纹印和钢印钤于书画之上,不能遏制作伪者,反而越来越多。从作伪作品看应为两个时间段,即1925—1950年解放前和1982至今。解放前,作伪者大多为齐白石身边的学生、亲戚、崇拜者,他们的书画功力较深,鉴定难度较大。改革开放以后,作伪者是直奔利益,没有多少喜欢齐白石,对帖临摹后、研究至深才作伪,往往在作伪中露出破绽,真伪差距太大。因为市场的需求,作伪有利可图,作伪就不可绝迹。作伪齐白石书画可说遍及全国,北京、上海、天津、扬州、南京、广东、湖南、山东及香港地区,湖南作伪齐白石中青年时代作品,北京、山东作伪中晚年时代作品。
      人工作伪可分水平高低,还有木版水印,有不少的人把以前的木版水印充当真迹蒙骗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