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彬荣热爱历史文化,他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业余爱好就是收藏,为了寻匾,他足迹遍及江西、福建、湖南、湖北、河南、河北等省,上山下乡,踏破铁鞋寻找。
有一次,有人告诉他,江西吉安一户农家的牛栏门依稀可辨“翁心存”几个小字,像是块牌匾。黄彬荣马上驱车数百公里直奔吉安。洗去上面的牛屎和黄泥,“翁心存”三字赫然在目!“虽说沦落牛栏与牛为伴,匾头也被锯残,毕竟没有粉身碎骨,真是不幸中的万幸。”在翁心存题款的匾额前讲到这件事,黄彬荣如今还感慨万千。
翁心存是清朝大臣,道光壬午进士,工书法,官至工部尚书、户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其子翁同龢更是历任刑部尚书、工部尚书、户部尚书、军机大臣,并且是同治帝、光绪帝的老师。
说到寻匾,黄彬荣话一箩筐,他说,有一回途经福建永安,听说有个老太太家里有扇厕所门,竟是江西巡抚沈葆桢题写的匾额,但她说没有门不行,怎么都不肯卖。黄彬荣立马给老太太厕所换了张新门,老太太一听有人肯将新门换旧门,笑得脸上乐开了花。“谁能想到眼前这块沈葆桢题写的匾额曾是厕所门呢?”黄彬荣笑着对记者说。
每一块匾都是历史文化珍宝
黄彬荣对每一块匾都视若珍宝,一些匾还用专门的玻璃窗陈列起来。他告诉记者:“匾额是中华民族文化园中的一朵奇葩。它起源于两汉,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建造长乐宫,据说,阙门牌匾上的‘长乐宫’三个大字,就是刘邦亲自题写的。而‘未央宫’三个字,则出自萧何手笔。匾额文化发展于晋唐,功成于宋代,兴盛于明清。千百年来,匾额以其凝练的辞赋、精湛的书法、深邃的寓意、华丽的装饰向世人展示出无穷的魅力。无论是皇帝对臣民的赏赐,官吏对下属的嘉奖,文人骚客的自励警勉,官吏及民间的礼尚往来,都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匾额可以说是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之一。”
但是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匾额都被当做“封、资、修”的产物,特别是历史文化名人题写的牌匾首当其冲,几乎遭到灭顶之灾。“现在要寻找匾额,只能到大山里才有了。”黄彬荣说,“你看,这里展示的晚清中兴名臣、湘军统帅曾国藩的‘德洽宣恒’、国民党要人宋子文的‘懿范式昭’等匾额,都破损得令人心痛。”黄彬荣说,“匾额集文学艺术、书法艺术、雕刻艺术、装饰艺术、民俗艺术于一体,我收集珍藏古老的各类牌匾楹联,是为抢救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的文化遗产做一点事。”
据悉,黄彬荣的开元珍藏馆正在审请成为民间博物馆,国庆期间将试着以团队预约的形式免费开放。
(原载《长沙晚报》2010年09月28日)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 当前页:2/2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