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匾额文化

    匾额文化

      匾额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匾”字本写做“扁”。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没有“匾”字,只有“扁”字。他解释说:“扁,署也。从户册。户册者,署门户之文也。”意思是说:扁是题署的意思,它由户、册两部分组合而成,意思为题写在门户下的文字。“扁”字后来转作他用,于是人们在它的外面加上“匚”(fāng),新造“匾”字。扁本是一块长方形的木板,故字又作楄。由于声音的通转,又称匾为榜、牓、牌。匾又可称额,额本指前额,是眉毛以上头发以下的部分。因为匾牌悬挂在建筑物上的位置相当于人的额头位置,所以又称匾为“额”。合称则有匾额、匾榜、牌匾、牌额等名称。
      匾额的历史可以远溯到三千多年前的西周初年。据《逸周书•克殷解》记载:周武王牧野克殷以后,派毕公高、卫叔封“出百姓之囚,表商容之闾”。商容本是殷末贤臣,百姓爱之,而遭到商纣王的废黜。现在武王诛纣,所以要旌表商容所居住的里坊的门(即闾)。古代表闾的方法,就是将贤良者的姓名事迹镌刻于坊石上或刻于木牌挂在坊上,以示表彰。所以周武王表商容之闾,当是历史文献对匾额的最早记录。
      时至汉代,便有宫殿题署的记载。相传丞相萧何精通书法,深善笔理,尝与张良、陈隐等讨论用笔之道。他使用一种秃笔来题额,创造了篆籀之体,时人谓之“萧籀”。汉高祖七年(前200年),未央宫前殿竣工,他冥思苦想了三个月,才题写好此殿的匾额,字写得极其雄奇精妙,前来参观者络绎不绝。又曾题写苍龙、白虎二阙,确定了署书的体例。西汉中期的汉武帝刘彻亦游心翰墨,正篆、行草、八分等字体皆出人表,又创造了鼎小篆,他曾经用复籀体题写了建章宫宫阙。两汉署书名家还有很多,难以尽举,但还有一位不得不提,则是汉末飞白体的创造。飞白体这种字体笔画露白,似枯笔所写,专用于题额。相传汉灵帝熹平年间,诏蔡邕作《圣皇篇》成,诣鸿都门,时方修饰,见役人以垩帚成字,甚悦,归而作飞白书。汉末魏初宫阙题署多用其体。湖南省开元博物馆藏匾,也有不少飞白书。
      汉代统治者还推行了一项制匾表彰好人好事的制度。司马彪《续汉书•百官五》说:汉代的乡三老“掌教化,凡有孝子顺孙贞女义妇、让财救患、及学士为民法式者,皆扁表其门,以兴善行”。这一制度在基层推广,全国每年所制匾额何止千万,使得匾文化在社会上广泛普及。汉魏之际的题额名家则有韦诞和梁鹄等人。韦诞精通小篆、正书、八分、章草和飞白等各种字体,尤其擅长题署。魏青龙年间,洛阳、许昌、邺城等三都的宫观建成,魏明帝便诏令他负责题署。这项工作极其艰苦危险。相传魏建凌云殿成,匠人误将匾额订死在殿上,殿极高,明帝命人以车绳引上韦诞,他将“凌云殿”三字写好下来,一头黑发全变白了。于是吸取教训,告诫子孙,再不要练大字了。梁鹄工正隶,宜为大字。魏宫题阙,皆鹄书。
      唐宋元时期,匾额文化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变化。首先是最高统治者更加热衷于题匾之事,其中以宋统治者为最。如宋太祖统一天下后,曾书“天下一统”四大字张挂以示庆贺;又在自己的殿房上悬挂他手书的“公正明”匾,鞭策自己公正治国。他见朱雀门上有“朱雀之门”四字匾额,便问赵普,为何不只书“朱雀门”三字,多一个“之”字有什么用?赵普回答说“之”字是语助词。太祖笑道:“之乎者也,助得甚事。”说明他特别讲究匾额的用字。宋神宗工书,为了炫耀自己的书技,他于“熙宁元年召辅臣观御书英德殿牌于迎阳门,元丰五年御崇政殿,召辅臣观灵景宫御书十一殿牌”。其他诸帝多儒雅善书,颇多题署。第二是出现了著名的书法理论专著——唐人张怀瓘的《书断》,此书专门论述了匾文书法及擅长匾书的人。第三是出现了专章记载匾额制作法的书籍——宋李诫的《营造法式》。第四是商匾的增多。第五是匾额的经济价值与文物价值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据《宣和书谱》记载:“方(米)芾书时,其寸纸数字,人争售之,以为珍玩。至于请求碑榜,而户外之屦常满。”另据唐李肇《国史补》载:“梁武帝造寺,命萧子云飞白大书‘萧’字,至今一‘萧’字存焉。李约竭产自江南买归东洛,匾于小亭以玩之。”第六是彰善瘅恶之匾增多。第七是出现了专门贬斥他人匾牌,而以自己匾书代替的情况。如《墨客挥犀》说,宋人“钟弱翁所至,好贬剥榜额字画,必除去之,出新意,自立名”。第八是被贬谪至各地的大书法家、大文豪,留下了不少珍贵的题额墨迹。如禇遂良被贬潭州而书“大唐兴寺”,颜真卿初至吉州任司马时作“祖关”题额等。所有这些,都是匾文化向纵深发展的显著标志。
      社会发展到明清时期,匾牌的制作和使用已经非常普遍,外部形制也相当完备,其应用功能则越来越多样化,留下的实物也特别繁夥,足资参考,无须多说。
      匾额数量既多,势必进行分类。任何事物的区分都是一样,依据的标准不同,划分的类别就不一致。如根据材质,则可分为木匾、石匾、砖匾、瓷匾、竹匾、纸匾、绢匾、铜匾、铁匾、琉璃匾等,据说古代有金匾和银匾,但未见实物。若根据形制则可分为横匾、竖匾、手卷额、册页匾、虚白匾和秋叶匾等类。若根据时代则可分为唐匾、宋匾、元匾、明匾、清匾和民国匾等(唐以前无实物留存,可以不计)。
      以上分类,主要着眼于匾额的外观形式。如果依据其内容与功用,则可析为如下几大类:第一是建筑物题名标志匾。凡重要建筑物必有名称,一般都要制作匾牌,用文字标记,以便识别与记忆,或榜示当世,垂训后人。其种类繁多。林声主编的《中华名匾》细分为宫殿楼阁、院校堂馆、关隘城堡、府第民居、庙宇寺观、陵墓祠堂、塔碑牌坊、洞穴摩崖、园林亭台、商铺商场等十余小目,比较全面。第二是祝贺庆颂匾。凡有喜庆之事,则相互赠赐匾额祝贺,以增进亲情、友情,表示鼓励、关爱。这类匾用途广泛,留下的实物也很多。可细分为祝寿匾(祝男寿、祝女寿、祝双寿)、贺学匾(贺进士、贺贡生、贺举人)、贺官匾(贺荣升、贺晋爵、贺封赠)及贺新居匾等。第三是彰善瘅恶匾。彰善是旌表好人好事,这主要是政府行为。瘅恶是斥责邪恶的人和事。这种匾牌起源最早。而《尚书•毕命》述周康王的命令说,要对殷余民“旌别淑慝,表厥宅里,彰善瘅恶,树之风声”。表厥宅里就是要为忠孝节义的人立牌坊、赐匾额,以表彰他们的住宅乡里。前面提到的《续汉书•百官五》里说应该挂匾表彰宅门的有四类人:①孝子顺孙;②贞女义妇;③让财救患者;④学士为民法式者。这四类匾湖南省开元博物馆里都有不少例证。而瘅恶之匾是与彰善匾相辅相成的。如宋人李昊原为前蜀臣,后唐灭前蜀,他起草降表;北宋灭后蜀,他又起草降表,毫无骨气。所以他的邻居便偷偷地在他家的大门上挂了一块牌子,题上“世修降表李家”六个大字,予以讽嘲。又如元人祝吉甫在西河上修了一座小楼,可以尽览湖山胜景。其富豪邻居却筑了一堵高墙挡住小楼。祝吉甫的好友赵孟頫看不惯,便在小楼上题了一块匾叫“且看”;大文豪贯云石(号酸枣)也题了一块匾叫“酸枣也看”,给予谴责。第四是勖勉训诫匾。如表示信念操守的“天下为公”、“天地正气”、“正大光明”、“淡泊明志”、“明镜高悬”等匾是。表示校规校训的则有湖南师范大学校训牌“仁爱精勤”,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则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等。此外,文人学者的书斋题额、座右铭刻也多属此类。
      匾文是一种具有特殊款识的应用文体。完整的匾文除正文外,还有上款、下款与印章。此类匾文又可细分为以下几种情况:①上款为题匾者,下款为受匾者、年月日;②上款为受匾者,下款为题匾者、年月日;③在上下款中附有受匾者生平事迹或制匾缘由的序或跋;④上款为题匾者,下款为年月日或上款为年月日,下款为题匾者。有的匾额上只有正文,上下款均无;有的只有正文和上款(或下款),则属于不完整匾文。匾额行文因其功用不同而风格各异。有的喜用吉祥用语,通俗言辞,令人一望而知,兴趣盎然。有的擅长成语典故,含蓄蕴藉,读之使你回味无穷,大受裨益。
      每一方匾额都是一件精美的书法作品。题写牌匾的大字书体名叫署书,是秦书八体之一。据南朝人萧子良说,这种书体由萧何所定,萧何“为(未央宫)前殿,覃思三月,以题其额,观者如流水”,足见其书法造诣之深。东汉蔡邕所造的飞白体也是专为题署所用,唐人张怀瓘《书断》赞曰:“妙哉飞白,祖自八分。有美君子,润色斯文。丝萦箭激,电绕雪雰。浅如流雾,浓若屯云。举众仙之奕奕,舞群鹤之纷纷。谁其覃思,于戏蔡君!”试问如此精美的榜书作品,谁不喜欢?曹魏梁鹄擅长正隶大字书匾。梁人袁昂说他的书法能使“太祖(指曹操)忘寝,观之丧目”,其水平之高,不言而喻。近人康有为在北碑的基础上发展变化,创造出一种独具风格的“康体”,其笔走龙蛇,纯以神行,所作碑匾,各有奇趣,当时的军阀官僚、富豪地主附庸风雅,趋之若鹜,纷纷请他题碑书额。匾额题署者多为书法大家或高官名人,所题文字,所钤印章,无不精心结撰,尽其高妙。匾额正文字体有篆、隶、行、楷、草及鸟虫、飞白、魏书、章草等,品类繁多,内容丰富,变化神奇。每悬一匾,可使江山增色,堂屋生辉,可使受匾者人气陡增,名播海内。
      传统匾额又是一种精美的工艺品。其制作流程复杂,技艺高超,图案华美,雕刻精细,寓意深刻,无不体现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欣赏精美牌匾,如饮美酒香茗,使人陶醉,令人神往。
    我国传统匾额的历史悠久,种类繁多,体裁特殊,内容丰富,书法精妙,雕饰华美,价值连城,是绽开在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是集语言、书法、字印、建筑、雕塑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具有丰富的内容与精美的形式。其积极的思想内容可以引发人们进行理性的思考与丰富的联想,使人从中受到启发,受到教益。其优美的外观形式可以使人得到艺术的享受,从而消除疲劳,愉悦身心。传统匾额历经沧桑,反映了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以及历史、地理、风俗民情等,是我们研究民族文化发展很好的实物例证,具有补史证史的功用。
      我国匾额的历史已有3000多年,存世的牌匾数以万计。然而除了一部分匾额因与著名建筑物融为一体而得以完整保存外,其余不少老旧牌匾由于历经沧桑,遭时多故,散落民间,无所底定,行将湮没。因此,收集珍藏各类古老的牌匾楹联,抢救珍贵的历史文物,实在是当务之急,刻不容缓。有鉴于此,余不揣绵薄毅然以为己任,主持这项极有意义的工作。余前后历时二十余年,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收集珍藏各类牌匾上千方,其中历史文化名人的题匾就超过了六百方。现从其中精选出近三百方,制成拓片,加以校点阐释,集结为《华夏名匾》一书出版,以飨读者。这对于弘扬民族文化,保护文化遗产,促进地方史的研究,展开对外文化交流,都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