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银器文化

    清代、民国时期民间银器的特色

      把清代、民国银器列为一谈,是因为这段三百余年历史中国民间银器发展、传承较为迅速、稳定、平衡的过程。在收藏探研中更具代表性和现实意义。此时民间银器有了合法地位,银器制造业得到空前的发展,都市、集镇大街小巷里的银庄、银店、银楼、银铺林林总总,难以数讣,或制造,或买卖,一派兴旺发达景象。当年洛阳大街上也有多家,如老凤祥、老天宝、德盛楼等老牌金银首饰店。这些老牌名店巳具有一定的规模,一定的影响力和较高的信誉,生意兴降,常年不袁。
      洛阳北关民生街十一号,七十八岁的寇才顺老先生祖辈从清、中、晚期到民国年间,一自从事金银器的制造和出售行业。他的爷辈寇德林在洛阳南大街经营最后一个金银首饰店,店招为“古洛德盛楼金银首饰老店”(如图),是清光绪年间河南府台师爷顾纪名书写。此招牌寇先生无偿捐给笔者,权作历史物证。
      上述金银首饰店当年不仅洛阳存在,北京、上海、西安乃至全国各大城市挂牌经营者数以千百。这就造就了银器精品的层出不穷。民间各阶层拥有量随之大增。虽经代代相传,具现存量仍比唐、宋以前的遗品要多得多。如此,无形中便形成了一个较大的潜在市场,给我们搜集、挖掘这一时期银器遗物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此外,清代、民国距今较近,遗物的霉变、损坏、流失程度自然也低,多数遗物本有的历史风貌仍然完好无损,光彩照人。
    清代、民国银器品类之全、精品之多、藏量之大,是我国任何朝代都无法比拟的。笔者以为,就民间银器而言。清中期为鼎盛时期,是历代之顶峰。具体表现有以下特征:
      1.清中期精工银踞的表现更加趋向丰富细腻,浓艳斑斓,且往往雕、镂、钿、嵌共汇,龙凤齐飞,显示出严谨、高雅、庄重的气势。单就这一现象与唐代银器之满工,满纹,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的艺术格调相比,实乃有过之而无不及。
      2、珐琅制品。在元、明传承的基础上,清代特别是清中期锦上添花,新作辈出。除单彩、多彩珐琅外,还有点烧透明银珐琅,金银盘丝珐琅等。其现存传世品除底色稍暗,光泽减弱外,其余部位依然光彩闪烁,绚丽动人,可谓银器中佼佼者。
      3.嵌宝下艺。有单色、多色嵌宝,局部、满体嵌宝;用料有钻石、翡翠、描眼石、珍珠等。还有各种玉石,松石、芙蓉石,木变石、玛瑙、水晶、琥珀、象牙、珊瑚、海贝、琉璃等。还有各种名贵木材,如沉香、紫檀、楠木、黄洋、红木、黄花犁等。如此镶嵌不仅在大、中型银2e器上饰用,小型、微型银器上亦时有所见。可谓清代、民国,特别是清中期银器装饰工艺特有之强项。
      4.模錾细工银器。如壶、杯、盆、盘、童锁、花钱等体面上的鹊梅、麒麟、文字、冶印、童子、神佛、八卦等图纹表现,惟清代、民国多有,未见早期遗存。
      5.器形多样化。有人、神、佛形,禽、兽、畜形,花、鸟,蝶形,龟、鱼、蛙形,以及扁圆、方、长方、多角等几何形,还有叶片、丝绳年各种仿物形等。
      尚有重量在5-20克的鸡、狗、牛、羊、马、鹿形的附属挂件和多种工艺共绘一体的发钗、发花、步摇、胸花等小件银器,其形态极美、工土颇精,但却往往被忽视其价值而不作珍品收藏。正是此类作品才真正算得上小巧玲珑,完美精湛,极富诗情画意,体现着清代及民国时期银器制造技艺的无限生机和浓厚的生活气息。
    清代、民同银器中,比较难以鉴别和区分的是清末和民初的银器。比如一个清未宣统时期的银匠,经过三年社会变革,他就由一位清朝银匠变成了民国银匠。这个银匠在两个朝代的历史变革中,仅仅是长了3岁,他的技艺并没有因此而受到影响,他在清未和民国时期所做的银器,谁能说哪是清朝的?哪是民国的?因此就统称为清未民初银器。
    1949年开国大典之前,笔者已在民国度过了13个春夏秋冬。那时我家属中产阶层。记得自己7岁以前,不说胸前项圈、项链、项钱、银锁、银牌和手镯、衣铃、裤铃、鞋铃等多项大小不一的银饰品,仅头戴的一顶大风帽就有2斤多重,压得我哭喊不戴。但爷奶说不戴不行,它既是家业昌盛、荣耀富贵的象征,也是驱邪降幅、保佑平安、长命百岁的护身符。那时婴儿、幼童、少年、特别是中青年女性的头部和上半身均佩戴多种银饰。那种银海浪涛里,银冠、头花、跟琐、压襟一片银光闪闪,波光粼粼的迷彩景象还历历在目,记忆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