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银器文化

    中国民间银器鉴赏

    一、概述
      中国银器文化的内容是中国宫廷民众、包括少数名族银器文化的总和,具各种风韵特色。这里我们主要阐述民间银器文化,其他方面只作对比提示,不作全面论述。
      中国银器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品类纷繁,特色突出。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善美的艺术表现,正是本民族文化的象征。中国银器不仅是中国文化遗产,也是全人类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银器五彩缤纷,博大精深。他是一门融文学、史学、美学、民俗学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其千百年来,一直流传于民间,装扮美化着人们的生活,给人民以极多的艺术享受和精神满足。
      据史书记载,我国发现后和使用白银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如今所能见到的早期隐私始于战国;有规模并达到一定水平的制造,则始于秦汉;而大量工艺精湛、异彩纷呈的银器工艺品是出现在唐朝。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其在农业、手工业及文化艺术等领域,均处于时代前列,海内外无与伦比。
      中国银器辉煌灿烂数千年,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体系。它的规模、阵容、深度和广度均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作为艺术装饰、精神寄托、生活使用和珍藏保值,银器一直在人们的心目中占有突出的地位。然而“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如此遍及全民的银器文化,却因种种历史原因和某种局限,几乎被人们淡漠甚至遗忘了。从中国出现银器至今,其文化不见立传,下不见列藏,一直被冷落在中华民族文化的高堂之外。千古文明历史中,没有它的栖身之处,没有它的立足之地。多年来,笔者在全国各地的大小书店、图书馆中多方查找,浩瀚的书海里均未能发现任何一册关于银器文化的研究专著或文献;各地的文物博古机构和有关展览厅馆的陈列柜中,均不见银器遗物存世(建国2后出土银器实物例外。)。中国民间传统银器历史实物、理论文献,在中国文化史中几乎是一片空白。
      就笔者收藏银器而言,大致分为实用、装饰两大类,三十多个系列,远溯战国、汉、唐,近揽明、清、民间的银器,多为传世的民间精品,有的行将灭迹,有的绝无仅有。这写遗珍实物,从重大数千克到0.1科;从镂空缠丝、烧蓝细翠到宝石镶嵌、鎏金錾花;从宫廷豪富的珍奇精品到民间大众的日常器皿;从银冠、卧头、发簪、耳环、压襟、手镯、银锁、银扣到文房四宝、抢刀剑戟、餐具、酒具、烟具、玩具等。珍奇罕缺,极现古韵,大陆中国,仅此一家。
      藏品中,战国的错音带钩;唐朝的蔓草株点大面盆;送到的一尺三寸“三星拱照”大如意;明朝的五福捧寿大酒壶、多彩珐琅银马蹬;清朝的鎏金银烧杯、镂空透雕银熏炉、花瓶、如同瓜子大的尖尖锈花鞋、带响铃的手镯、戒指等等,均做工考究,精美绝伦。
      这些藏品是在面临绝迹的紧要关头被抢救出来的珍品,虽为中国银器海洋之沧海一粟,但毕竟是中国银器文化的原始记录,从一个侧面体现、代表着我华夏各个朝代的名族风情和文化特色。对于研究人类历史的演变、发展轨迹,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这些藏品,或地藏、或传世,经历了千百年的人世变迁,黑锈斑斑、银光闪闪、带着古老的风韵,带着当年的辉煌,明显的时代世道烙印,浓厚的生活气息,绝美的工艺表现,无不体现这中国民间银器的无限风采。它们是中华民族银器文化的缩影,是华夏银器文化原貌的复活,是一部历史的画卷。
    二、民间银器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据史料记载,战国以前中国历史上只有黄金制品,尚没有发现白银制品,秦代始皇帝当朝,为统一中国,进行了朝政体制改革。其中废除了白银的货币低温。《史记•平准书》中写道:“乃至秦… …而珠、玉、龟、贝、锡、银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自此银器饰品、用品才开始有一定规模的出现。秦代末期之两汉时期,银质器皿的制造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在形体和纹图上受当时青铜器的影响,已出现了有青铜器风格的蟠璃纹,龙凤纹、几何线纹等银制器皿。而且制作技巧、艺术表现手法已向细工发展。银鎏金、银错金、铜错银、铜包银、铜镀银、金银盘丝、、宝石镶嵌等细工银器继而出现,形成了一个独居时代特色的中国早期银器工艺体系,为后来唐宋银器的发展、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民间银器文化的形成,追根溯源是中华民族的民风、民俗所决定的。其实质是孤岛先民们为了更好地生存、美化生活而乃至由此演化出的某种象征效应,直至精神寄托的产物,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自发的心理意识倾向的潮流。
      先民们在强烈的信仰需求的驱使下开始在质地贵重的白银上大做文章,吧保佑平安、吉祥如意、兴旺发财、延年益寿、长生不老的意念寄托其上,用挫、烧铸、镶嵌等手法,制成造型图文丰富,形态风格多样的实用器皿,以表现各种意境。这种用白银制造的装饰、实用器物被统称为银器。
      中国民间银器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并非是一个孤立的系统,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风格、特色、艺术表现、文化内涵等与中国历代民俗风情、历史肯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中国古代由于冶炼技能尚不成熟,白银工艺品的形成较之青铜器据皿的出现要晚一些。因为白银多和其他矿体县相混合,不便分离提纯,不像采掘独立的金属矿体和沙里淘金那么容易。因此对古代先民(阿拉伯不落)来说,白银比黄金更加珍贵。历史上一度出现的一磅白银兑换两磅黄金的局面就是这样形成的。
      中国民间银器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一度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制约了早期石、王、陶,铜等工艺文化的展。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白银的可塑性给匠人们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表现空间。这一空间的优越性。是当时拄术条件下石、玉、陶、铜等无法比拟的。由于白银质地珍贵且性能优良,从而决定了用白银作母胎制造各种千艺器皿的极大可行性。
      用白银怍母胎制造各种银质工艺器皿比石、玉、陶、铜等原料作母胎制造工艺器皿容易得多,灵活得多。白银用料可多可少,器形可大可小,工艺可繁可简,丰俭兼蓄,雅俗共赏,一举多得。富人可根据富人的需要选择纯净的银质,打造大型、浑厚、工艺精湛的器物;穷人可根据穷人的需要,选择粗劣的合成银料,打造小型、单薄,工艺简单的器物。
      白银的质地、性能不但具有上述诸多的优越性而且它本身的化学成份还独具消毒、杀菌作用。所以它不但被人们作为货币流通于世,视为珍宝库藏值,而注用其制作的生活用品被视为是治病、防病、延年延寿的灵妙之物。这无形中引起了上层特权阶级的注视,于是他们把白银统管起来,设立专门为皇宫贵族服务的银器制造机构,限制下属官员和平民百姓拥有、使用。
      这种只许上层拥有,不准民间涉足的现象给广大民众的心理蒙上了一层神秘、富贵和崇拜之感,形成了一个牢固的,只要生息必备银器的传统观念。从宋代起,民间逐渐砸开官方的锁链,开始大量制作银器。人们认为拥有银器,既能装饰美化生活,显示富贵高雅,还能驱邪降福、平安长寿。银器对家族的子孙繁衍、兴旺发达,都将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极大限度地满足着民众的精神崇拜以及心理寄托的需求。面对这一客观存在的历史现状,我们对于中国民间银器为什么会发展到浩如烟海的局面,便不难理解了。
    三、民间银器的规模和艺术表现
      中国民间银器在唐宋时期官方屡禁不止、屡催不垮的情况下,已日渐形成相当的规模。明清及民国期间则遍地开花,兴起热潮。中华大地上,不管是中原汉族或边远少数民族;不管是城市乡村、君臣民众、男女老少、贫贱富贵,没有哪个家庭不拥有银器,没有哪个成员不佩戴银器。特别是妇女和儿童,逢午过节、走亲访友,头上,身上无不银光闪闪、熠熠生辉。银辉闪亮处,银冠、银帽、头花、发簪、手镯、耳坏、银锁、压襟等均为银器所充盈。
      中国银器在历史上出现的品类之繁、数最之多、规模之大、阵容之伟、涉及面之广,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也是中国其他文化如石、玉、陶、铜等无法抗衡的。
      中国民间银器文化是象征文化、民俗文化、造型艺术文化的概括与总合,可以说其包罗万象、通古贯今。
      中国早期银器多以几何图纹、蟾蜍、龙凤、飞狮、鹿、马、怪兽、奇花异草为对象进行艺术创作。并以錾雕、刀刻、镂空、缠丝、鎏金、镶嵌等多种工艺美化装饰,显示了早期银器富丽堂皇的艺术风貌。
      明清及民国时期银器上的艺术表现更是五彩缤纷,魅力无穷。仅儿童胸前银牌、银锁上的“喜鹊登梅”、“童子抱莲”、“麒瞒送子”,“天官赐福”、“状元及第”、“五子登科”、“连中三元”,“金玉满堂”、“双龙戏珠”、“丹凤朝阳”、“长命百岁”,“江山共老”以及名人墨宝、治印錾雕等,即达数十个场面。其间打看不完的景色、读不尽的文章、吟不竭的诗歌、解不透的哲理、数不清的风流。那山中树、林中鸟、水中月、花中人,人中字、字中花等等,无不象征着吉祥,寄托着思念,祈求着神灵的保佑。人间情怀,尽布其中。可以想象当年节假之日置身街头,置身五光十色的银器世界之中,目睹那绚丽多彩的艺术瑰宝,该足一种多么美妙而惬意的享受。
      上述银器上的“天官赐福”、“连中三元”等图案,别具典故或象征的内涵。如“天官赐福”,汉代道教有“三官”信仰,即天官、地官、水官。此三官分工负责,各司其职。天官负责赐福人间,为一福神,人人欢迎信奉。后人为得福运就把“天官赐福”图纹制作在银器上。这里的天官,往往是朝袍玉带、手执如意、足蹬朝靴,慈善和悦,一派富贵气象。天官背后一童女手持扇屏,身旁一童子手捧花瓶,前面一童子提灯引路。“天官赐福”图案的艺术表现就在“天官”带领童男童女正在为银器拥有者送去好运,降财、赐福。
      “连中三元”的艺术内涵也在于它的一举成名、荣华富贵、吉祥喜庆之意。“连中三元”即中国封建社会科举制度规定:乡试第一名称解元,会试第一名称会元,殿试第一名称为状元。银器图案中有的把“连中三元”用三个元宝放在一起;有的用—支箭穿过三枚古钱;有的把“连中三元”四个字直接雕刻在银器上等,给人们以美好的感受。
      中国民间银器千姿百态的形状,精细华美的工艺,奇妙独特的图纹,无尽意趣的内涵,充分展现了本民族的文化倾向及精湛的技艺。
    四、早期是否存在民间银器文化
      中国民间银器文化的存在到底起源于何时?是战国,是奏汉,还是唐宋以后?从《史记》、《太平广记》,《新旧唐书》、《武林旧事》等汉、唐、宋诸多经典文献上的只言片段中考证,全部记载的是历代有关宫廷银器的概况,根本没有涉及民间银器的只言片语。新中国成立后,地下出土的(现展于北京、西安等博物馆)部分银器,也属于历代宫廷贵族的陪葬遗物。而当代学者以此编著的各类金银器书刊杂志上,仍末涉及民间银器部分。根据上述历史文献记载,宋代以前皇室以下官员均不准拥有和使用银器文化。这就是说,宋代以前中国历代根本不存在民间银器文化。这个问题如果就这样形成定论的话,笔者以为该市有欠公道的。
      据《史书》记载,战国以前在中国大地上最早出现的是石器,随后是陶器、玉器、铜器等。金器出现在商代,银器出现在战国,而且银器的出现还是受了铜器额影响。如果说战国铜器工匠是出自民间,那么银器工匠也必然出自民间。因为人类的文明是劳动者创造的,一切物质文化都来源于广大民众,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根据这一规律,中国银器文化也应该是首先产生于民间,而后才进入宫廷,并且是在民众拥有、使用的基础上被当权阶级所瞩目。继而当权者一方面下令禁止民间私自制作、流传、使用;一方面调集民间工匠,成立宫廷银器制造机构,强迫银器工匠按照他们的需要,专门为他们打造各种银器,从而压制扼杀了民间银器文化的发展。而实际上当时宫廷银器文化极有可能就是民间银器文化的转向和移位,根本不存在两者之间本质上的差异,二十人为地在两者之间画了分界线。所以,中国民间银器文化在唐宋以前就存在于民间了,只不过当时特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以另外一种不公开的形式存在着而已。下面举两个例子:
      1.《洛阳古墓博物馆》(朝花出版社1987年3月版,黄明兰、苏健著)第35页记载:“1960年涧西王湾村发掘一西晋古墓,下方上圆,总面积3x3米,内有棺木—具,死者当为女性。随葬品有银耳环、戒指、手镯、铜镜等二十多件。”书中没有证实此墓系皇亲国戚的墓葬,而就其3 x 3公尺的面积来看。当谈不上是帝王贵族之陵墓,充其量是一民间富户人家的墓穴。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墓穴中,我们看到了当时民间银器的缩影。
      2、洛阳八大景之一的“平泉朝游”是当年唐朝宰相李德裕的花园别墅、占地数顷,规模宏大,南北山岭墓葬群集。上个世纪70年代搞“大寨田” 深翻土地时,部分唐代古墓被挖掘出来,其随葬品多见大小不一的戒指、发簪等。笔者所藏部分唐代发簪均来源于此。此类发簪大部分采用了模压錾花工艺,造型、图纹极其一般,于北京,陕西等博物馆听藏帝王陵墓出土之宫廷银器相比,无法相提并论。
      另外从唐时刘禹锡等人的诗句里亦可窥见一斑,如:“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家家春酒满银杯”理应所指广大民众,决非仅指帝王之家。
      据上述,晋、唐等实例考证,笔者认为,此类银器均不具备历代宫廷用品的特征。上述遗物及诗词文献均给中国早期民间银器文化的存在和传承,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笔者二十多年来所藏历代民间银器中,稀有珍品数以百件,其多为历代传世藏品。它们大多出自中华腹地广大汉族居住区域的城乡民间,最大限度地代表了民间银器文化的特色。就银器制品的工艺表现、图案纹理、造型手法、质地成色、体积大小、厚薄轻重等特征来看,均在不同程度上与已知的宫廷银器有所不问。
    五、民间银器与宫廷银器的差别
      笔者所藏民间银器实物和当代国家文物部门出土的墓藏宫廷银器实物虽统属一体,难以截然区分,但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上述两者之间的文化内涵和格调特色均起相当变化,出现了明显差别。
      中国历代银器的墓葬出土品和皇室传世品均为当时上层社会的专用品,这些专用品造型别致、工艺精美、体积硕大、银质纯净,多属中国银器之最。此类遗珍一部分作为珍宝、玩物、艺术品等代替货币,以礼品交往的形式用干私人人际关系和国家内外事物的交易中,如走私、贩运、进贡、赔偿、行贿、送礼等;另一部分作为死后平安、上天成神、寄托意念、吉祥祝福的物件随棺人葬、长存地宫;而大部分则作为家藏,在一定范围内辈辈交接、世代相传。所以此类银器只在少数上层贵族中拥有传世,属于这个特定阶层的产物,广大民众不得涉足,很少问津,是中华银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银罪最高层次的代表。
      我国的宫廷银器除美国、日本等国家博物馆有部分存放外,就是1949年建国后至今由地下墓葬出上的那一部分,流散在民间的传世品并不多见,即使偶遇几件也是小品,大件极少。
      宫廷银器由于历史久、遗物少,工艺精等特点,其经济价值和艺术价值自然可观,但它也并非尽善尽美,它的艺术情调电纯死板,一味追求某特定叫期文化政治的需要。大部分器皿器以龙凤、鸟兽、花草为背景,风格或深沉庄重、或富丽雍容,且善于将鎏金嵌宝、花丝镂空等精密度极高的多种工艺融为一体来作整体装饰。此为宫廷银器一大特色。但缺乏活力,没有生机,不像民众银器有着立意新奇、精粗井蓄,多姿多彩、包岁万象的热闹场面。
      笔者藏品实物中多种姿态、意趣横生的麒麟送子单、双面银锁和各种正草隶篆的文字书法,大小不一颈项钱,大如—元硬币之四枚—组的含花、字、人一体之童帽帽花等等,诸多中、小件银器的体面创作均取材于生活而美化儿活、歌颂生活,言简意赅、朴素人方,表现出民间传统银器文化最为突出的风貌特色。这一特色是宫廷银器所不具备的。中国民间银器与宫延银器的最大差别也正在于此。
    六、民间银器的数量和品类
      中国早期银器距今年代久远,传世品已不多见。唐、宋以后,特别是明、清、民国年间,中国民间银器空前兴旺,共数量、品类堆以数计。起码是有多少人,就有多少件银器,甚至超过人数的儿倍或几十倍。一般情况下,儿童比成年人拥有量多,富入比穷人拥有量多。一个清代至民国时期中产阶层的普通公民,—生拥有的银踞最少也有50余作。在很多情况下,  一个人仅幼年时期的童帽,其上面所装饰的银饰品即达50件之多,有民谣曰:“八仙庆寿五福人,十八罗汉第一层,狮户、虎头、帽饼花,帽后银牌挂钟铃。”(童帽第一层十八罗汉18件;第二层八仙庆寿9件;第三层五福人5件;第四层狮子、虎头3件、左右帽饼花4件、帽后牌一套6件,周围帽铃9件,共54作)一名幼童从来到这个世界的第一个月(满月庆典活动)起,就得到了他一生中数目最大的一部分银器。之后生日、婚礼、人际交往及大型家事庆典活动中还要得到相当数量的银器。这是中国特别是中原广大民众的传统习俗和人情。
      中国民间银器如何划分品类,历史上没有资料记载,当今难寻叮靠依据。笔者根据白己的藏品性质综合推测,暂定为两大类:一为装饰品类,二为实用品类。以装饰为主兼以实用者仍为装饰品;以实用为主兼以装饰者仍为实用品。其中装饰品又分明饰和暗饰。除暴露在外部,人眼看得见的明饰外,尚有藏干衣饰内部如手镯、卡链、足链,腰带、荷包、内衣环叩、挂钩、情物、项链,项坠等,以及其他不被外入所见的各种秘密暗饰。
    1.装饰品类可分:冠、帽、发、耳、颈、胸、腕、甲、衣、裙、鞋等以从摆饰、挂饰、物体装饰等十多个系列。具体物件有:
      (1)发上饰件:各种图形的发簪、发钗、发夹、发卡、发花,步摇等。
      (2)帽上饰件:各种冠帽、额帽、卧头,童帽等,以及帽土所插、粘、缝、绣的各种狮子、麒麟、龙、凤、花、鸟、福、禄、寿、禧等纹样字画装饰物件。
      (3)耳上饰件:各种图形的耳钉、耳坠、耳扣、耳钉、耳铃等。
      (4)颈部饰件:各种图形的胸牌、银锁、项圈、项钱、项链、项坠等。
      (5)腕部饰件:各种图形的手镯,手链以及镯链上的各种附属装饰挂件。
      (6)指上饰件:各种方、扁、圆、菱形戒指及手指甲套。
      (7)衣裙饰件:各种图形的压襟、胸花、别针、挂坠、衣扣、衣边花、衣边铃、裙边花、裙边铃、裤铃等。
      (8)鞋上饰件:各种图形的鞋面花、鞋边铃、鞋边叩等
      (9)摆、挂饰件:书桌、床头、茶几、窗台、案架、箱柜、屏风、墙壁上的各种图案的装饰摆件、挂件。
      (10)物体装饰件:各种类型的生活用品,包括文房四宝、抢、刀、剑、戟等体面上的附属装饰部件。
    2、实用品类分:货币、餐具、酒具、烟具、乐具、玩具、兵器、法器、祭器、佛像、十字架及其他各种生活用具等。
      (1)货币:早期布币、饼币、笏币、铤币(扁平形、槌币(棒形),宋以下银锭、方形及圆形元宝,各种银颗.银饼、块状碎银、各种面值的银币等。
      (2)餐具:锅、盆、碗、盘、碟、筷、勺铲、刀及各种图案的储食容器。
      (3)酒具:卤、盅、壶、杯、托、及各种图案的储酒容器。
      (4)茶具:壶、杯、碗、盘及各种图案的储茶容器。
      (5)烟具:各种图案的旱烟管、水烟筒及鸦片烟锅、烟枪、烟盒、烟灯、烟嘴、烟头以及烟具上的刀、铲、钎、镊等。
      (6)乐器:琴、号、管、弦、胡、哨、笛等乐器与配件。
      (7)文具:各种图案的墨盒、笔洗、笔架、笔掭、镇纸及其他文房用品。
      (8)兵器:古代各种枪、刀、剑、戟等兵器器身的银质镶嵌装饰部件,如:民国各类中正剑外部统体为包银。镀银及錾花银叶包嵌。又如北京军事博物馆三楼古代战争馆藏:
      a.汉代:铁剑,龙纹银叶包嵌(文物号679、长78 x 4.5 x 1.5)。
      b.明代:铁鞭握手下方全以錾刻龙纹银叶包嵌(文物号1803,长80 x 4 x 4cm)。
      c.清代:金山鸡双管火枪,其枪拴,枪托木质部分全部以錾花银叶包嵌,其上镀金凤鸟达20余只(文物号46、长75 x IO x 5cm)。
      (9)玩具:各种图案的人物、动物、生活器物等银质玩具。
      (10)葬具:男、女亡人陪葬的各种图案银质装饰、实用器皿。
      (11)祭具:各种图形的神佛肖像、十字架、香炉、蜡台、碗、盘、杯、壶等祭奠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