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银器文化

    银器文化

      中国银器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银器是一门融文学、史学、美学、神学和民俗学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
    据史书记载,我国发现和使用白银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早期银器初见于战国,发展于两汉,而大量完美精湛、异彩纷呈的银器工艺品的出现是在唐朝,发展为最高峰,誉满全球。
      辉煌灿烂数千年的中国银器,古往今来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体系。它作为装饰、生活实用和珍宝藏值之物件,一直在人民心目中、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如此遍及全民的银器文化,却被历史淡漠和遗漏。从中国出现银器至今,上无经传,下无列藏。
      这些藏品,是在面临绝迹的紧要关头被抢救出来的珍品,虽为中国银器海洋之沧海一粟,但毕竟是中国银器文化的原始记录。从一个侧面体现、代表着我华夏各个朝代的民族风情和文化特色,对于研究人类历史的演变、发展轨迹,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鉴于中国银器面临消亡、绝迹的处境,鉴于它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文物考古价值、艺术观赏价值以及它本身的经济价值,决定了它的收藏研究和开发弘扬的价值。
      中国银器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每一时期的银器都具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内涵。
      中国最迟在商代(距今3000余年)出现了金制品,而银器的出现较晚,目前所见较早的银制品出土于春秋战国时期。秦代银器迄今为止极为少见。曾在山东淄博窝托村西汉齐王刘襄陪葬器物中,发现一件秦始皇时期的鎏金刻花银盘,制作精细,装饰讲究。根据对秦代银器的研究,已能证明秦朝的银器制作已综合使用了铸造、焊接、掐丝、嵌铸法、锉磨、抛光、多种机械连接及胶粘等工艺,而且达到很高的水平。
      汉王朝是充满蓬勃朝气的大一统封建帝国,国力十分强盛。在汉代墓葬中出土的银器,无论是数量,还是品种,抑或是制作工艺,都远远超过了先秦时代。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银器的形制纹样发展中,都曾打上了明显的烙印。从考古发掘的情况看,这个时期的银器数量较多。银器的社会功能进一步扩大,制作技术更加娴熟,器型、图案也不断创新,较为常见的银器仍为饰品。
      唐代银器制作有了重大发展。可以说中国古代银器皿是在唐代及其以后兴盛起来,而银器皿又代表了金属工艺的最高水平。唐代银器从器物种类来说,可以分为食器、饮器、容器、药具、日用杂器、装饰品及宗教用器。 唐代银器的工艺技术也极其复杂、精细。当时已广泛使用了锤击、浇铸、焊接、切削、抛光、铆、镀、錾刻、镂空等工艺。
      宋代随着封建城市的繁荣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各地银器制作行业十分兴盛,有铭款的银器显著增多,亦为宋代银器的一大特点,并对元、明、清的银器制作产生重要影响。宋代银器的纹饰总的说来,以清素典雅为特色,虽没有唐代纹饰那样细腻华美,然而其洗练精纯亦非唐所及。素面者,讲究造型,光泽悦目;纹饰者则以花鸟为大宗,并使丰富多彩的装饰纹样,与变化多姿的器物造型巧妙结合,达到和谐统一。比之唐代,宋代纹饰的题材来源社会生活,其表现内容更为广阔,亦更为世俗化,具有很强的写实性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元代金银器在宋代的基础上,其形制、品种都有进一步发展,并形成了比较明显的时代风格。与宋代和明代相比,迄今为止见到的元代银器为数不甚多。然而从文献材料上看,当时的银器饰品并不稀见。 从总体上看,元代银器与宋代相近似,银器数量多。元代大多数银器均刻有铭款,这对研究元代银器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从造型纹饰看,元代银器仍讲究造型,素面者较多,纹饰者大多比较洗练,或只于局部点缀装饰。然而,元代某些银器亦表现出一种纹饰华丽繁复的趋向。这种趋向对明以后银器风格的转变,显然有着重要的影响。
      明清两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后期,文化发展趋于保守。其银器制作一改唐宋以来或丰满富丽,生机勃勃;或清秀典雅,意趣恬淡风格,而越来越趋于华丽、浓艳,宫廷气息愈来愈浓厚。然而,明清两代的银器,其发展轨迹可谓明晰可见,但其分野是如此鲜明。大体上说,明代银器仍未脱尽生动古朴,而清代银器却极为工整华丽。在工艺技巧上,清代银器那种细腻精工,也是明代所不可及的。
      清代银器保留下来的极多,大部分为传世品。从风格上看,清代银器既有传统风格的继承,也有其他艺术、宗教及外来文化的影响。正是在这种继承吸收古今中外多重文化营养因素的基础上,清代银器工艺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从而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洋洋大观和多姿多彩。
      纵观银器的发展,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这种风格既是那个时代审美意识的反映,亦能展示出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从历史长河的纵向发展看,银器的发展有其历史传承性,而在同一时代中,银器的发展也会受到来自其他文化艺术领域的横向渗透和影响。银器是在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土壤上产生并发展的,它从其他文化艺术领域中汲取营养,并形成了自身独具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国文化中一枝奇葩。
      中国银器的制造除当代之外,不管历史上哪个时期,哪个朝代,不管设立多么庞大的银器制造机构,出产多么精湛的银质器皿,一概采用手工制造方法。手工制造银器是中国的传统特色,数千年来,沿袭至今。作为金属旷体,白银的代学性能比较稳定、硬度小、质地软,密度大,熔点高、传热传电功能极佳,且富有延展性。用锤敲击,可以把它打成比纸还薄的银箔,也可以把它拉成比头发还细的银丝。它还可以和其他金属熔为合金。一船常见的有银铜合金,银钯、铝、铅、锌、锑、锰合金等等。古代被称为“唯全三品”者,指的就是金、银、铜三种矿体。白银居中,它虽没有黄金昂贵,却又比铜料高档。因此用白银制造各种装饰,实用器皿是最佳的选料。
      中国手上打造的银器(模压一次成形的除外)包括饰品和用品,有一歌共性,即:—件一个造型,一种图案;千百件则千百个造形,千百种图案。也就是说,手工操作不是机器扫描,也不是电恼复制,正如书法家写字,“一笔难出两相同”。为了探讨这个过程,笔者近年走访、请教了全国各地十多位花甲以上的高龄银匠,综合众家所云,得出手工制造银器工序繁、难度大的结论。仅各类常用工具——刀、凿、錾、锤等即达400件左右。做一件精密度较高的银器,包括设计、冶炼,提纯、拔丝、压片,治模、造型、切割、锯剪、雕锉、铸錾、缠丝,盘花、錾金、烤蓝、钿翠、镶嵌、锚镀、抛光等数十道工序,上百个过程。凭着—盘炉子一双手,不以极其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不付山几十天,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是难以完成的。
      史料记载,制作器皿前一般要把纯银配料中加入7.5%的铜,使其变成银合金,用这银合金制成的器皿打上“纹银”或“足银”的印记,便成为统一的合格的银质质器皿、这里人们不仅要问为什么加入铜的银器成品要打上“纹银”或“足银”的印记呢?这并非造假坑人,这是需要。因为纯银质地太软,难以立身,做成的器皿容易走形,经不起磨擦和碰击.特别是用纯银制成的大小铃铛没有响音,鸟、兽、虫头部的须须没有颤动弹跳之感。其实在实际生活中,民间银器的纯银含量就很难猜测了。从部分近代藏品实物的表面观察,有的发青,有的发黄、有的发灰、有的发红等。其含量必然悬殊很大,若下采用科学检测手段,说明它们的银含量是属于哪个百分比。但银匠们在实践实践过程中也有这样一种说法,即:“七灰八红九发青”、七眼子、八窟窿”,均指的是银质成份的含量问题。也就是说七成银是黑色的易出现的小眼眼;八成银是红色的易出现窟窿;九成银看起来略带青色。